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 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 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体育网 > 新闻中心

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以歙县雄村镇朱村村为例

时间:2022-04-14 10:10:29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民描绘了一幅增收入、奔小康,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蓝图。现以歙县雄村镇朱村村发展农民体育健身事业为例,剖析黄山市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现状,浅谈如何让体育助力乡村振兴。

  一、乡村体育现状

  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一道,在“党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体育+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上做了一些探索,在夯实村“双基”建设的同时,加强体育文化交流,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是通过举办文体活动,筹集了40多万元资金、物品用于脱贫攻坚,带动农产品销售5万多元,为村里安装健身器材,激发村民的体育兴趣和热情。朱村村实施了“农体工程”,改造了“一场两台”,让村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体育设施。文体广场的建设让不少农村妇女爱上了跳舞和健身,每个自然村都自发组织了专门的广场舞社群,村民在农闲时就会结伴跳广场舞。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看到差距和短板。主要表现为:

  (一)体育健身意识不强。村民普遍缺乏必要的体育健康知识,对体育锻炼价值认识还不够深入,对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不了解。受传统观念影响,“无病”就是健康,以劳动代替体育健身、休闲代替体育运动的传统观念和习惯思维根深蒂固。

  (二)文体广场利用率低。当前农村文体广场多数是多功能合并建设,实用性少,配套设施跟不上,无法满足村民的需求。一是“一场两台”选址、布局跟2个自然村有较长距离,村民健身不便;二是健身设施种类与农村常住居民群体不匹配,篮球场等中青年群体使用的健身设施多,供老人、儿童、妇女使用的体育设施偏少,但后者恰恰是当前常住村民主体;三是健身器材多用于休闲娱乐,平时多数是照看孩子的老人和孩子来玩,真正用来健身锻炼的并不多;四是大多数农民外出务工,也是导致文体广场使用率低的主要原因。

  (三)活动缺乏组织指导。健身锻炼不仅是一种体育行为,还是一种科学实践活动,锻炼者必须掌握一定的健身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操作方法,才能使体育锻炼富有成效。但由于缺乏专业健身指导员和单项体育协会的组织和引导,健身活动难以在村里有效开展。

  二、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

  朱村村是一个缩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市乡村体育发展的共性问题。发展农村体育事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是主体,积极发展农民体育健身事业,全面提高农民素质至关重要。体育是乡村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是乡村区域活力的重要源泉,是乡村文明治理的重要载体,是乡村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发展农民体育健身事业,普及健身知识,传播健身方法,能够培养体魄强健的新型农民,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一)增强村民健身意识。健康是第一财富,是事业和幸福的保证,它既是活动的基础,也是各种活动的最终目的。一方面,在推广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同时,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体育比赛、体育宣传,唤起村民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认识到“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的道理,促使村民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加快体育“社会化”和“生活化”的进程,使体育锻炼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社会时尚。对此,开展健身知识讲座、培训、健康信息咨询等普及活动要有针对性,真正让村民搞懂务农强度与健身愉悦的区别。另一方面,在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同时,村“两委”要牢固确立全民健康意识,把体育作为提高村民身体素质、净化村风的清新剂,积极组织村民参加体育健身比赛、表演、展示等活动,形成强势推进的氛围,树立“健康奔小康”的新理念,以健康的体魄共享小康生活。重视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为村民健身提供更好的设施条件和场地条件,建设布局合理、环境协调、管理规范的全民健身设施,满足村民随时随地强身健体的需求,促进村民对自身体育权利的认识和维护。

  (二)突出文体广场主题。针对不同村民健身需求,将体育融入广场文化建设,做到体育供给的最大化。针对年龄、性别、季节、爱好的不同和需求,组织与策划适合乡村体育文化活动,发挥好体育文化引导作用,在以村民自我锻炼、个性化健身为主的基础上,提供多形式的健身和体育竞赛服务。对健身器材进行常态化维护与更新,以免成为摆设。以实用、实效的供给方式满足村民体育文化需求。

  (三)掀起全民健身热潮,将赛事活动引入乡村。在全面推进农村全民健身的同时,积极开展有特色的体育活动。一要注重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提高,如舞秧歌、踩高跷、赛龙舟、舞龙舞狮等开展广泛、村民参与度较高的民间体育项目,重点进行“非遗”保护和推广,积极打造“一村一品”活动。二要举办贴近村民生活和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文化活动,如山地车、广播操、慢跑、徒步、太极拳、跳绳、踢毽子、广场舞、五人制足球赛、拔河、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登山、趣味运动会等,掀起体育活动热潮。三要将某些接地气的体育赛事引入乡村举办。利用各村地理条件(田园综合体、山水、古道、农庄、茶园、林场)开展“美丽乡村健身行”系列活动,开展“体育健身设施、体育健身指导、体育科普知识宣传为内容的活动”,突出参与性、大众化,注重与旅游、休闲、农业、文化、研学等融合,为乡村送去人流,让参加活动的人在当地消费,带动农家乐发展和土特产消售。村与村之间、乡镇之间开展体育交流和竞赛,重在群众参与,通过活动开展促进体育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方打造体育特色村,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四)建设特色乡村体育基地,发展体育旅游。推动体育元素融入乡村振兴,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相结合。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在开发山地、河流、古驿道、乡道时,统筹规划建设健身休闲绿道、登山步道、山地户外营地、汽车自驾营地、航空飞行营地、运动船艇码头、徒步骑行驿站、研学旅行基地、体育培训基地、训练基地等,打造具有田园风光、乡土风情的体育特色村庄。打造一批生态优、环境美、产业强、农民富、机制好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完善体育品牌创建体系,创立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的品牌;举办主题活动,在重大节假日开展精品线路和景点推介活动,扩大体育特色村庄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任淮平)


来源: 黄山日报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