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 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 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体育网 > 政策法规

安徽省体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时间:2009-05-28 17:00:42

  为统筹规划全省体育事业在“十一五”周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央和省的总体部署以及新时期体育事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制定本纲要。

  一、“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十五”体育发展取得了新成就

  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十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全民健身设施逐年增加,组织网络不断完善,健身活动日趋丰富,体育健身活动逐步成为人民群众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竞技体育实力实现回升。确立了“全运争金、奥运争光”发展战略,构建了“体院+基地+中心”管理格局,加强了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建设,推进了“体教结合”工作。5年来,我省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中共获得金牌157.5枚、银牌152枚、铜牌195.5枚。在全国第9届、第10届运动会上,实现了“九运爬坡、十运回升”的目标。

  体育产业积极发展。体育健身娱乐、竞赛表演和技术培训市场日渐兴旺,体育场馆效益日益突出,体育彩票销售量不断攀升。5年全省共销售体育彩票23.6亿元,获得公益金8.1亿元。

  各级各类体育设施建设加快。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我省各类体育场地23443个,列全国第15位,体育场地个数比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增长67.6%。

  体育法制建设成效显著。体育立法实现突破,制定并施行了《安徽省实施〈体育法〉办法》和《安徽省体育经营监督管理办法》,拥有地方性法规1部、政府规章3部。积极开展体育执法,“四五”普法受到国家体育总局表彰。

  体育教育稳步发展,成立了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体育宣传、体育外事等工作明显进步。

  (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十五”以来,我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省力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五年里,全省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0%,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体育事业的物质基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日益增长。

  进入“十一五”时期,我省面临的形势总体上十分有利。中部崛起战略实施,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为我省发挥区位、资源和产业等综合优势,提升在国内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随着东向发展和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实施,我省经济社会进入了新一轮上升阶段。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大格局中,体育所特有的多元功能必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三)北京奥运催生的体育热提供了新动力

  奥运会是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体育盛会,具有强大的综合效应。“十一五”时期,全力备战2008年奥运会是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全省人民无不盼望安徽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上再铸辉煌,这将极大激发全省体育系统的斗志和勇气。同时,北京奥运会对大众体育健身活动的示范、刺激和带动作用,必将掀起全民健身的新热潮。奥运效应为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十一五”时期,我省体育事业发展也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全省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我省体育资源相对贫乏的主要矛盾依然存在,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高水平教练员和高质量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缺乏,体育产业政策不完备,体育市场管理不完善等。

  开创“十一五”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任务光荣而艰巨,必须全力以赴,奋发有为,积极应对各种挑战。

  二、“十一五”体育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和总体目标

  (四)“十一五”体育事业发展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体育工作全局,遵循新形势下体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特点和规律,以提高全省人民健康素质为根本目标,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依法治体,坚持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各项体育工作协调发展,努力为安徽奋力崛起、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五)“十一五”体育事业发展工作思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继续推进群众体育社会化、竞技体育集约化、体育产业多元化、体育队伍专业化、体育设施现代化、体育管理法制化,促进体育事业快速、健康、和谐发展。

  (六)“十一五”体育事业发展总体目标:完善具有安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进一步改善全省人民的健康素质;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实现“奥运夺金,全运突破”;发展体育产业,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努力推动各类体育设施建设,改善体育工作基础条件;深化体育改革,提高体育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水平,实现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全民健身体系

  (七)群众体育发展目标: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坚持亲民、便民、利民的原则,推动群众体育与奥运同行,形成“各级政府主导,体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联手,省市上下联动,体育社团配合,社会各界参与”的工作格局,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安徽省情的全民健身体系,让更多的人运动起来,让更多的人健康起来,使群众体育逐步实现社会化、生活化、科学化。

  (八)加强群众体育理论建设。组织开展群众体育发展状况、人民健康状况的调查、统计、监测和研究,做好第三次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和第三次国民体质监测。

  (九)加强群众体育组织建设。进一步理顺体育总会与各体育社会团体的关系,健全单项体育协会自律机制,发挥行业管理职能,扩大业务管理自主权,推进单项体育协会实体化。加强体育社团建设,扶持基层体育社团发展。继续创建社区体育俱乐部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大力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加强对全民健身晨(晚)练点和基层文化站的指导。

  (十)加强群众体育设施建设。结合实际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继续在乡镇推广建设标准篮球场和体育活动室,努力改善农村体育设施条件。大力建设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积极争建“小康体育示范县”和“雪炭工程”。扶持建设县级室外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引导社会资金建设体育健身娱乐和休闲设施。

  (十一)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制定并实施“群众体育与奥运同行”工作计划,掀起全民健身活动的新高潮。以筹办第4届全国体育大会为契机,推广和普及大众体育健身项目,创建安徽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品牌,满足群众体育健身娱乐多种需求。挖掘、整理、保护并创新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健身项目。协助各职能部门做好不同人群的体育工作。积极备战第4届全国体育大会,力争取得好成绩。

  四、增强竞技体育实力

  (十二)竞技体育发展目标:深化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实现“奥运夺金,全运突破”。

  (十三)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并逐步建立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学院化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省优秀运动队选招、组建、训练、管理等制度,完善省优秀运动队的竞争和激励机制。探索举省体制实现途径,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高校承担省优秀运动队的训练任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

  (十四)优化运动项目结构。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抓重点、抓精品”的工作方针,遵循“全运强项、奥运强项、奥运新项”的设置原则,科学规划运动项目设置,优化资源配置,努力与国家奥运战略优势项目相接轨,做到“优化结构,适度发展,突出重点,提高效益”。

  (十五)创新青少年竞赛制度。整合全省体育、教育竞赛资源,创新以省运会为重点的青少年体育竞赛制度,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调动青少年训练积极性,促进青少年训练项目与全运会、奥运会项目接轨。完善全省青少年运动员注册管理制度,允许并鼓励社会力量组队参加年度青少年比赛,允许各市按规定引进外省籍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建立健全省青少年常规比赛的申办制度。抓好赛风赛纪,做好反兴奋剂工作。积极申办、承办国际、国内重大比赛。

  (十六)完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突出省体校青少年体育训练龙头地位,加强各市体育运动学校和单项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大力推进“体教结合”,探索构建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一条龙”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训练模式。建立健全省优秀运动队教练员下基层开展青少年体育训练制度。继续实施“奥星”工程。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青少年体育训练。

  (十七)提高运动队伍综合素质。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统领,加强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奥林匹克精神。发挥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优势,开展多种形式教练员培训工作。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建立并完善教练员培养、选拔、任用和考核制度,抓好教练员梯队建设,提高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落实好运动员文化课教育工作,提高文化素质。创造条件,促进在役和退役运动员接受高等教育,拓宽就业渠道,增强就业能力。

  五、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十八)体育产业发展目标:贯彻落实《安徽省体育经营监督管理办法》,规范体育经营活动。发展以本体产业为主的体育服务业,逐步构建适应大众消费水平、社会参与、管理规范的体育产业体系。

  (十九)规范体育经营活动。加大体育经营法规、规章执行力度,促进体育经营活动健康有序发展。推进体育服务标准认证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工作,逐步建立规范统一的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开展体育产业理论研究,提供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二十)培育发展体育市场。大力发展体育中介组织和单项体育协会,培训体育经纪人,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引导体育消费、经营体育赛事、开拓消费市场,壮大体育经济。依托公共体育设施,开展健身培训,推广健身项目,创建一批规模化经营的健身俱乐部。发挥区位和场馆两个优势,推动合肥、黄山、芜湖、淮北等城市创建品牌体育赛事,带动体育休闲和体育特色旅游。做好体育无形资产开发工作,与合作伙伴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

  (二十一)稳健销售体育彩票。完善体育彩票销售管理制度,提高销售队伍素质,强化监管,确保安全。加强彩票销售市场理论研究,创建形象鲜明、设施先进、布局合理、服务规范的销售体系,提高销售额。加强体育彩票公益金监管,提高使用效率。

  六、推动体育设施建设

  (二十二)体育设施发展目标:改善全省体育竞赛、训练和全民健身设施条件,力争我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二十三)建设省级体育设施。建成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和省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完善省体育中心规划,逐步把省体育局芜湖路大院建设成为集运动、健身、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体育公园。

  (二十四)扶持训练场馆建设。制定相关政策,每年重点支持2~3个省辖市建设训练场馆设施,促进市级训练场馆明显改观。

  (二十五)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推动落实《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办法》,在省辖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建设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总量相适应的综合体育场馆和其他公共体育设施,在县(市)人民政府所在地逐步建设标准田径场、标准游泳池、体育中心或综合训练馆(房)等体育设施。督促城镇居民小区按照国家标准建设体育健身设施。倡导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开放单位内部体育设施。

  七、推进体育法治进程

  (二十六)依法治体目标:加强体育政策法规研究,完善安徽特色体育法规体系,大力开展普法、依法行政和依法治体工作,进一步提高体育管理人员法律素质和依法管理体育工作的能力,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体。

  (二十七)加强体育政策法规研究。逐年开展专项体育调研,加强对我省体育工作中重大问题的研究,推进体育软科学建设。开展体育立法调研,出台以全民健身管理为内容的地方性法规。

  (二十八)继续开展依法治理。制定并实施体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培训执法人员,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加强体育行政执法和法制监督力度,每年确定一至两项执法和法制监督重点,主动联系配合相关部门,查处违法案件,维护体育法律法规权威。

  八、提升体育科教水平

  (二十九)体育科教发展目标:加强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稳步提升办学层次,保持适度办学规模,确保通过高校办学水平评估。促进科、医、训一体化,提高体育科技对竞技体育贡献率。

  (三十)推进运动队学院化管理。整合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和省优秀运动队资源,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建立运动员身份学生化、教练员身份教师化的管理新模式,探索“教、科、训”一体化新路子。

  (三十一)提升安徽体院办学层次。巩固现有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创建新兴学科专业,力争省部级重点学科建设有新突破。开展合作办学,提升办学层次,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加强图书馆建设,提高《安徽体育科技》知名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办学质量。

  (三十二)提高体育科技水平。加大体育科技投入,建成重点实验室,争取纳入国家体育总局“十一五”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成为高水平体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基地。适应竞技体育需求,建立统分结合的科医服务体系,促进科、医、训一体化,提高竞技体育科技含量。开展体育科学研究,力争部分体育科研项目创国内领先水平。加强国民体质监测,为全民健身提供科学指导和科技服务。

  九、加强体育人才培养

  (三十三)体育人才发展目标:坚持人才强体的发展思路,实施“六个一批”人才工程,即培养一批优秀体育管理干部,一批高层次教练员,一批高水平运动员,一批国际级、国家级裁判员,一批高素质体育科医人员,一批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经营管理人员。构建符合体育发展规律和安徽省情的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十四)加强体育人才培训。根据各类体育人才的特点和实际工作需要,研究制定体育人才教育培训指导大纲。建立健全体育人才教育培训制度,通过脱产学习、进修、岗位培训和对外合作交流等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各类人才实际能力。

  (三十五)优化体育人才成长环境。健全人才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职称评定、奖励分配等工作制度,逐步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标准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积极引进高层次和紧缺体育人才。推广执行体育从业人员职(执)业资格管理标准,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和职(执)业资格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运动队保障体系,重视和加强对运动员劳动、医疗等各方面的权益保障工作,认真落实运动员伤残保险和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做好运动员退役安置工作。

  十、保障规划贯彻实施

  (三十六)主要目的:有效实施本纲要是今后五年我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体育事业发展全局,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的重要保证。

  (三十七)建立规划实施机制。加强领导、深化改革、依法行政,切实做到政事分开、职能转变。建设以提高效能为核心的“学习型、服务型、阳光型、效能型、节约型”机关,推行电子政务。将规划确定的项目任务,按年度列入工作计划和目标管理考核,建立项目投入机制,逐年跟踪、监测、考核、评估。

  (三十八)建立规划保障机制。保持政府投资主渠道,运用市场机制,积极调动社会资源优势,鼓励引导多方投资体育事业。加强宣传,营造发展体育事业的优良社会环境。改进领导作风和部门行风,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廉政建设,建立健全具有体育工作特点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确保政令畅通,推动工作落实。

来源: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